1937年,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,河沟张家庄的一座破旧屋舍内,传出了婴儿的啼哭声。王学文正在家里忙碌,突然,他看到一个穿着单薄的年轻女兵蜷缩在门口,浑身瑟瑟发抖,脸色苍白,看似已经接近失去意识。她的年纪不大,王学文心头一紧,飞速跑到门口,将她抱进屋内,赶紧将她安置在温暖的炕上,并锁紧了门。妻子看到这一幕,吓得几乎尖叫:“你疯了吗?我才刚给你生了儿子!”王学文急忙捂住妻子的嘴,小声说道:“多一个股票配资交流论坛,好作伴。”这名女兵究竟是谁?她的命运如何?她的到来,又会如何改变王学文一家的命运呢?
在这个寒冷的冬天,女战士小吴正面临着无比痛苦的抉择。她深深地望了一眼刚出生不久的儿子,泪水模糊了她的双眼,扭过头痛苦地大喊:“快送人!”丈夫曾日三眼中满是血丝,手紧紧抓住枪托,深深感受到这个抉择的沉重。尽管亲情难舍,但他知道,带着婴儿,战斗会更加艰难,尤其是在零下20度的严寒下,孩子很难存活。村里的人听说后,纷纷表示愿意收养这个孩子,但小吴心里充满了不安,她知道,这样的托付太过危险,如果马家军发现,这个孩子很可能会遭遇不测,甚至连累整个家庭。因此,她决定四处打听,寻找一个能真正保护孩子的人。经过四十天的打探,终于有人给她点明了方向。 王学文,一个39岁的地主,虽然富裕,却一直未曾有过子嗣。妻子因身体虚弱,生了四胎都夭折,眼看着刚刚生下第五胎,夫妻二人已经没有多少指望。小吴听了这些,不禁百感交集,深知这便是送别儿子的时机了。 第二天一大早,风雪交加,小吴带着婴儿踏上了漫长的路程。直到抵达王学文的门口时,已是冻得全身发抖。与此同时,王学文正忙着给刚出生的儿子洗尿布,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。当他看到小吴抱着一个婴儿站在门口时,惊讶与喜悦交织在一起,立刻将她抱进屋内,让她暖和一下。没过多久,小吴逐渐恢复了意识,眼中满是感激和无奈,她拉住王学文的胳膊,轻声说道:“大哥,我打听过你,你为人宽厚,这孩子就托付给你,跟你姓,叫王继曾。”王学文毫不犹豫,坚定地点了点头,而妻子则着急地劝阻:“你不要命啦!如果被发现,我们一家人都会遭殃!再说,我才刚生了儿子!”王学文却坚定地说:“豁出命也要保护这孩子。再说了,儿子多一个,好作伴。”妻子被感动得泪流满面,最终接过孩子,轻轻吻了吻婴儿的小脸。小吴的心终于放下,她知道,从此这一别,恐怕再也没有机会见到自己的儿子。 两个月后,曾日三在山中英勇牺牲,小吴在一次突围中被敌人捕获,押送至张掖。王学文得知消息后,立刻带着妻子和孩子,赶往张掖,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将小吴母子团聚。为了筹集路费,妻子甚至不得不将金镯子当掉,通过一位狱卒的帮助,终于让她得以见到被囚禁的儿子。看到曾儿白白胖胖,健康无恙,小吴的心中涌起一股久违的喜悦与希望,尽管身处囚禁之地,她依旧在努力坚持与战友们一同斗争。 然而,这段幸福时光并没有维持太久。1950年春节,突然三位骑马的军人来到村里,看望已经成长的王继曾。他们自称是小吴的战友,带着她的嘱托前来看看孩子。王学文听后,心中既是欣慰,又充满了担忧。小吴终于还活着,但王继曾的未来却也变得不确定了。最终,经过长时间的纠结与反复思考,王学文决定将孩子送走。他知道,母子情深,不可能再将曾儿和小吴分开,尤其是曾儿作为烈士的遗孤。临别前,曾儿紧紧抓住母亲的衣襟,哭喊着不愿离开。三名战士看到这一幕,心中同样不忍,纷纷背过了身去。王学文终于硬生生地把孩子放上了马背,喊道:“走!”这一幕成了他和妻子一生难以忘怀的痛楚,他们的眼泪再也止不住。 王继曾最终与母亲团聚,得到了良好的教育,隔三差五写信给养父母,王学文每次读信都感慨万千,心里充满了父爱的温暖。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王学文夫妇发现,曾儿变得越来越忙,他们再也联系不上他。心中满是牵挂与不安,但却始终没有埋怨。其实,他们并不知道,小吴母子在他们离开后不久就相继去世。王学文和妻子最终也在思念中离世,带着对儿子的无尽牵挂,匆匆走完了这一生。 岁月流逝,王学文和妻子最终团聚在了另一个世界,而他们的故事成为了那个动荡年代的缩影。在那样的年代,很多骨肉分离,妻离子散,但也正是那个苦难的岁月,诞生了无数像王学文一样的好心人,他们不求回报地抚养烈士遗孤,献出了自己的心血与生命。 发布于:天津市日升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